一級指标 |
二級指标 |
觀測點及描述 |
分值 |
一、課程目标 (15分) |
1-1 |
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标、堅持立德樹人。 |
5分 |
1-2 |
堅持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注意提升課程的高階性,突出課程的創新性,增加課程的挑戰度,契合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等綜合能力養成要求。 |
5分 |
1-3 |
目标描述準确具體,對應國家、行業、專業需求,符合培養規律,符合校情、學情,達成路徑清晰,便于考核評價。 |
5分 |
二、課程内容 (20分) |
2-1 |
落實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通過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緊密融合,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 |
5分 |
2-2 |
體現前沿性與時代性要求,反映學科專業、行業先進的核心理論和成果,聚焦新師範、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建設,增加體現多學科思維融合、産業技術與學科理念融合,跨專業能力融合、各學科項目實踐融合内容。 |
10分 |
2-3 |
保障教學資源的優質性與适用性,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重點,重塑課程内容。 |
5分 |
三、教學設計 (15分) |
3-1 |
體現學生中心、産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标符合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合理水平,知識、能力、思政目标三位一體,可觀察、測量、達成。 |
5分 |
3-2 |
教學内容廣度和深度或難度的選擇符合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合理水平,緊跟時代和學科研究與技術應用前沿。 |
5分 |
3-3 |
根據教學目标設計适合的教學方式方法,注重強化學生的批判、質疑、探究、反思等意識和能力。注重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激活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
5分 |
四、教學實施 (15分) |
4-1 |
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恰當運用探究式、互動式、項目式、案例式、混合式等教學方式,打破傳統課堂“滿堂灌”和沉默狀态,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思辯能力。 |
10分 |
4-2 |
學生學習方式有顯著變化,安排學生個别化學習與合作學習,強化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加強研究型、項目式學習。 |
5分 |
五、教學評價 (15分) |
5-1 |
課程考核體現目标導向、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統一;考核方式多元,豐富探究式、論文式、報告答辯式等作業評價方式,加強非标準化、綜合性等評價,評價手段恰當必要,契合相對應的人才培養類型。 |
5分 |
5-2 |
将學生平時的在線讨論、在線測驗、課堂表現、課後作業、專題小論文、案例分析等内容納入平時成績;期末考試采用課程論文、口試、實驗操作等形式,強化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認知能力考查;評價過程可回溯,診斷改進積極有效。 |
10分 |
六、教學成效 (20分) |
6-1 |
學習效果提升,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學習獲得感、對教師教學以及課程的滿意度有明顯提高。 |
5分 |
6-2 |
改革疊代優化,有意識地收集數據,開展教學反思、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進。在多期混合式教學中進行疊代,不斷優化教學的設計和實施。 |
5分 |
6-3 |
學校對探索應用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學工具,開展線上線下課程改革、應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有配套條件或機制支持。 |
5分 |
6-4 |
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短闆問題。在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相應類型高校課程改革創新、提升教學效果方面顯示了明顯優勢,具有推廣價值。 |
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