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下午,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呂錫琛教授來我院開展題為“《道德經》的康養智慧及其現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講座。會議由陳明院長主持,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班子成員、師生代表出席了會議。
首先,陳明院長對呂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然後詳細介紹了呂教授在哲學領域的突出學術成就,指出呂教授是在道家文化研究領域的标志性學者,有着對道家文化研究精深的探索和豐碩的學術成果。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這一命題包含着更深意義的探索和回答。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所說:“無論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要不斷适應我國社會發展,充實時代内涵。”講座以《道德經》為載體,将《道德經》裡的“康養智慧”娓娓道來。“康”的含義是和諧、安甯、安樂,“康養”的目标就是通過養護以達到身心的和諧與人生的安甯、安樂,這是一種和諧共存的養生模式,它側重于精神層面的心性修養,需要将理論智慧和生活智慧相結合、從精神文化的層面促進身心健康,故呂教授稱之為“文化康養”。
呂教授在講座中将康養文化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一、尊道貴德,順應自然;二、持守柔弱,寬容不争;三、慈愛利他,淡化小我;四、緻虛守靜,恬淡寡欲。
呂教授提到,道德經的第二十五章闡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法則是自然而然,天地宇宙、人類社會、人的生命皆存在着某種規律和秩序—“道”,萬物運行皆遵循這些内在規律和秩序,人類必須順應生命和自然的内在規律和變化來安排人類的活動,否則會導緻生命的失序,打破原有的平衡,進而危害生命。接下來第二個方面談到,“不争”是一種博大的慈愛精神,是立基于志存高遠,埋頭實幹與自信的精神,更是一種避免無謂争鬥的康養智慧。接下來呂教授認為仁慈濟困的行為,讓行為主體更好地體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獲得精神愉悅、心靈充實、自我肯定等積極心理感受。最後呂教授闡明,中醫和後世的道家繼承了老子虛靜養心的理論和方法,《内經》要求“形與神俱”,“獨立守神”,都是強調要讓形神合一,讓人的心神安住于身,這是怡養心神的重要方法。
随後,呂教授就參與講座的教師與學生代表們提出與康養文化方面相關的學術問題,做了進一步的交流與探讨。
學院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阮東彪總結指出,呂教授的講座内容深入淺出,緊緊圍繞當下人群的心理健康進行生命意義的研究。講座,進一步使在座的師生領會到了《道德經》的大智慧,從而更加珍愛生命、努力生活。


主講人簡介:呂錫琛,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宗教文化交流促進會副會長、湖南省船山學社副社長、香港道教學院、新加坡道教學院客座教授、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已出版《道家與民族性格》、《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道學健心智慧》等專著7部,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權威刊物等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先後應邀赴香港浸會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美國羅耀拉大學、美國紐約圖書館等地講學,紐約的《世界日報》、《僑報》以及羅耀拉大學校報等媒體曾就講學作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