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下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何萍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講學主題是“現代化的普遍性的具體性——基于中國現代化史的哲學思考”。報告會在百熙樓1010會議室舉行,由我院黨委書記阮東彪主持,我院部分教師及研究生聆聽報告。
何教授首先講述了研究現代化的普遍性的理論意義。何教授認為,現代化的普遍性是現代化的本質,我們今天研究現代化的普遍性,旨在探究21世紀世界曆史的底層邏輯。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用馬克思的世界曆史理論考察現代化的普遍性,說明現代化的普遍性不是抽象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具體的、不斷變化的。曆史地看,現代化的普遍性是由資産階級創造的,但它絕不為資産階級所獨有,19世紀工人運動的發展和不斷壯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産生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社會主義現代化崛起,打破了單一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格局,使現代化的普遍性中融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格;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為世界各國創造自己的現代化模式提供了機遇,從而形成了現代化的偶然性機制,從這時開始,現代化的普遍性是通過多元的、非線性的現代化模式呈現出來的。現代化的普遍性的這一具體性在中國的現代化史中得到了典型的表現。
何教授分析了中國現代化的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鴉片戰争和太平天國起義,以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來重新審視鴉片戰争,其實質是壟斷與反壟斷的鬥争,中國被動開啟現代化曆程,但這是世界現代化的一部分,是世界現代化的普遍性的具體化。馬克思對太平天國運動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場革命将帶來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這說明中國作為後發現代化國家,她的現代化的普遍性是在解決世界危機中獲得的。第二種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先進人士開始自覺運用世界社會主義的文化觀念來思考中國問題,開啟了中國革命的現代化,要用世界的先進文化使中國走出文化危機,體現了開放性的普遍性。第三種是中國當代市場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這打破了在此之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二元對立的現代化模式,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很多西方學者關注中國模式,看到了中國道路對于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積極意義,使得中國現代化的普遍性再次得到論證。
何教授的講座精彩紛呈,勝意疊現,深入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普遍性的曆史邏輯與理論依據。報告結束,師生就現代性的文化内涵、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等問題請教何教授,何教授耐心回答,深入探讨交流。
主持人阮東彪總結指出,何教授學養深厚,學貫中西,給我們帶來了一場高端學術盛宴,既有哲學思辨,揭示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有指導意義,又有方法論的指引,史論結合,中西貫通,邏輯嚴密。同時何教授的講座亦是思政課的典範,把道理講透講活,有理論深度,有實踐厚度,更有思想溫度。
何教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研究專家,是國際羅莎·盧森堡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列甯思想研究會副會長。
(一審:劉永紅;二審:陳明;三審:阮東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