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中華民族從沉淪到奮進,由苦難向輝煌的發展史,得益于紅色基因的有力傳承。8月15日,我院學科教學(思政)研究生開啟了紅色遊學活動,将思政課堂搬到了紅色教育基地,從湖南郴州的湘南起義紀念館、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汝城、衡東縣羅榮桓元帥紀念館到桂東縣第一條軍規的頒布紀念地等地,曆經四天三晚,從黨史、軍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收獲滿滿。學院黨委書記、碩士研究生導師阮東彪全程帶隊指導。
踏上紅色故土,我們仿佛穿越到年代久遠的曆史之中,先輩的足迹和紅色的信仰如同一幅鮮紅的畫卷,在眼前展開。第一站來到湘南起義紀念館,館内分為“浴火重生,朱德率部奔湘南”“風展赤幟,百萬之衆鬥敵頑”“波瀾壯闊,創建蘇維埃政權”“戰略轉移,湘南義軍赴井岡”“千秋史冊,偉業閃耀功勳榜”五個部分,在講解員的生動講述中,我們知道沒有湘南起義就沒有井岡山會師,就沒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參觀過程中,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英雄們的年齡都是20多歲,正值青春年華。有的更加年少,例如白沙暴動中的彭儒參加革命時才年僅15歲。同學們紛紛感慨參加抗戰時代的先驅們他們年齡和我們相仿,他們也隻是一群熱血奔湧的青年,卻用他們挺拔的身軀和鋼鐵般的意志在槍林彈雨中闖出一片天地,才能讓現在的我們安居樂業,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第二站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在這裡我們深深體會,到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曆史。在這裡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老人說,什麼是共産黨?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黨和人民的魚水之情讓我們非常感動!
“一個人幾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則性強,對黨忠誠。”毛主席這樣評價。他就是羅榮桓元帥。第三站,我們來到了羅榮桓元帥故居。羅榮桓元帥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獻身革命事業,對黨無限忠誠。他軍政兼優,既是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又是優秀的軍事指揮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參觀羅榮桓紀念館時,我們感受到他探索不止、奮鬥不息的一生。同學們觀後交流道,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學習他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為人民死而後已的革命精神,講原則顧大局的品行操守,廉潔自律、生活儉樸的黨員本色。最後我們來到第一條軍規的頒布紀念地桂東沙田。在1928年4月3日,毛澤東同志在這裡頒布了被譽為“第一軍規”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在紀念館内,從曆史角度和理論角度分别介紹了黨的紀律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共産黨是靠崇高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紀律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根本保證,它不僅是黨的“生命線”,也是“高壓線”。在這裡我們感受到無規矩不成方圓,一支軍隊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軍魂。而軍魂的背後有着鐵的紀律和堅定的信仰。作為研究生,我們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同樣要做到講規矩,守紀律。
曆史因銘記而永恒,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讓紅色基因成為鼓舞和激勵我們攻堅克難的強大精神動力。紅色遊學活動,讓我們每一位研究生同學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思想上的熏陶,情感上的震撼,行動上的啟迪,讓我們明白青春的意義和責任。(一審:劉永紅二審:陳明 三審:阮東彪)